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第六届国际生物数学与医学应用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疾病建模中心、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设置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及研究生论坛等环节,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加拿大,以及越南、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士、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共计96个单位220余人注册参会。
开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执行院长刘文军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涛致开幕辞。李涛从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强调生物数学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与全球健康治理中的纽带作用,并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学科依托江苏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心等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曹进德院士在致辞中指出,AI与微分方程的深度结合正重塑生物数学研究范式,并呼吁深化数学与生物医学的协同创新。加拿大约克大学疾病建模中心主任朱怀平教授通过线上致辞,回顾了六年来该领域中加合作网络的建设成果,并对青年学者的成长寄予厚望。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肖燕妮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立足学科前沿提出发展建议,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交流,共同推进中国生物数学研究的发展。
在学术报告环节,10位顶尖专家作大会报告,34位青年学者进行分组报告,16位博硕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集中展示生物数学与医学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法国科学院院士Pierre Auger通过多站点渔业模型揭示了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上海交通大学陈洛南研究员系统阐释了AI驱动的计算系统生物学新范式;西安交通大学肖燕妮教授提出整合时空异质性的传染病建模框架,重新定义了群体免疫阈值的影响因素;复旦大学林伟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算法和复杂系统研究的发展进程,分享了复杂系统、机器学习、互驱机制及智能能效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刘锐教授介绍了基于高维数据对复杂系统临界状态进行预警的一些探索和结果;中北大学孙桂全教授通过植被-水资源耦合模型揭示人类活动对荒漠化模式的影响;法国发展研究所(IRD)的Tri Nguyen-Huu教授基于SEIRS模型提出依赖发病率的非药物干预策略,通过调控动力学相图触发Allee效应促使疫情消退,并结合防控实践验证了多策略协同作用对遏制再感染传播的有效性;南京市第一医院主任药师邹建军基于跨学科视角下的精准用药与医工合作的新机遇,分享了AI 驱动的临床预测模型与生物数学的融合结果。
此外,阿尔及利亚Tlemcen大学Ali Moussaoui教授利用两种流行病学模型分析了流行病达到顶峰所需的时间;越南Vinh大学Nguyen Ngoc Doanh教授通过构建两站点渔场的Schaefer模型介绍了最大经济产量策略;香港理工大学何岱海教授展示了深度学习与拓扑数据分析在疾病预测中的创新应用;南京理工大学邱志鹏教授针对吸收扩散过程提出了准静态分布的存在性判据;淮阴师范学院王玮明教授构建了整数-分数阶导数耦合的传染病动力学分析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嘉汀博士提出基于零膨胀负二项分布(ZINB)和图增强自编码器的Spot2vector计算框架,通过融合图卷积网络与注意力机制实现空间转录组数据中多模态信息的动态整合与降噪解码。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就报告中的观点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
在研究生论坛环节,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展示了创新成果。经评审委员会严格评选,东北师范大学楚慧迪、天津工业大学窦艺萌等3人获特等奖,宁夏大学白双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丁玲龙等6人获一等奖,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莫广菊、扬州大学周奇等7人获二等奖。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胜强教授、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秘书长刘文军教授共同为获奖同学颁奖。
本次研讨会聚焦“AI+生物数学”前沿交叉领域,为海内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对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培育青年科研力量、服务全球健康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现场

参会代表合影

研究生论坛合影